查看原文
其他

文明的国度,来自于深刻而无畏的批判

江淳散文 2022-03-17




  “伟大”破土于自我完善的能力,“自信”奠基于包容并蓄的精神。所以,拒绝批判,就是扼杀这个时代通往美好之路的希望。(网络综合/江淳编辑)



  从某些角度来看,迄今为止,还没有哪个国家取得过英国在19世纪所取得的成就:


  她从一个湿冷、偏僻的群岛国家变身为当时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她的疆域从接近北极的加拿大到接近南极的新西兰,从东方的印度次大陆到西方的加勒比群岛;她的语言、文化、制度传播并改造着整个世界;她的信仰、价值观、教育模式甚至体育和娱乐方式都在深刻影响着这个星球的大部分国家。



  然而在那样一个时代,却有一个叫狄更斯的年轻人,他对祖国的这些非凡成就从来“视而不见”,他只观察肮脏的社区、流浪的孤儿、贫困的工人,他只思考人性的阴暗和社会的不公,他只表达痛苦和仇恨这些“负面”的情绪。


  但这些都不妨碍他成为那个时代最伟大的作家,不妨碍他被人民和国家所爱戴——他去世后得到最高的哀荣——被安葬在西斯敏斯特教堂,他的墓碑上写道:


  “他是贫穷、受苦与被压迫人民的同情者;他的去世令世界失去了一位伟大的英国作家。”



  抨击时代、鞭挞社会的狄更斯为什么反而赢得时代和社会的尊重?因为他揭露黑暗,是向往光明;他挖掘丑恶,是呼唤美好。


  也正是由于狄更斯们的揭露和挖掘,才有了人民的抗争,才有了制度的完善和社会的进步,而他们笔下的黑暗和丑恶才会真正走进历史。


  伟大的时代诞生不朽的作品,不朽的作品成就不朽的国度,而不朽的国度来自深刻而无畏的批判。那些与大国崛起伴生的伟大作家,如维克多·雨果、列夫·托尔斯泰、马克·吐温,他们中又有哪个只是时代的讴歌者呢?



  “伟大”破土于自我完善的能力,“自信”奠基于包容并蓄的精神。所以,拒绝批判,就是扼杀这个时代通往美好之路的希望。


  狄更斯名言:“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有着各样事物,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下地狱。”——《双城记》


 

  后来的许多批评家,常指责狄更斯为了迎合维多利亚时代读者的需要,而以大团圆来结束他的著作。


  但对于狄更斯来说,给予笔下善良的人们以回报是再合理不过的行为。童年的动荡、青年的事业挫折以及中年的家庭危机,让他能够最为贴近底层人民的苦痛。


  这些痛苦已经在现实中经历了一遍,何苦还要在小说中折磨人呢?


  就像狄更斯经常会触及的亲子关系。著名精神学家弗洛依德对《大卫·科波菲尔》非常感兴趣,并因这本书而对书的作者“深感钦敬”,其主要原因就是因为本书对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做了很出色的表现。



  并不是每一个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也并不是每一个孩子都要在情感上依赖父母。狄更斯展现的是一种更为残酷也更为波折的亲子关系。


  但这样的残缺的亲情却总会在别处得到补偿,狄更斯力图表现一种温柔的大团圆。也不怪得当时他的作品能如此受大众欢迎,幸福总是每个人都向往的。



  著名的评论家木心先生曾这样点评狄更斯的小说结尾:


  狄更斯的小说结尾,失散或久别的亲友又在一起了,总是夜晚,总是壁炉柴火熊熊燃,总是蜡烛、热茶,大家围着那张不大不小的圆桌,你看我,我看你,往事如烟,人生似梦,昔在,今在,永在。


  狄更斯的故事,不会随着时代变迁而褪色,今在,永在。


延伸阅读


江淳:台海无战事,中美难开战


易中天:中国最缺什么


江淳:行进的漩涡与历史的拐点


最新的铁饭碗排名,教师排第9、第一竟是……


制度是国家的良知,规则是群体的智商


刘道玉:彻底整顿高等教育十意见书


德国人何以既能“仰望星空”又能“脚踏实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